打桩钢管的加工和传统的区别
传统防汛抢险中,通常是由操作者使用大锤或其他重物(铁夯、石夯)击打钢管桩顶部,将多根钢管桩打入出险处(溃口、溃坝、滑坡等),然后将钢管桩、钢管通过扣件加固成一个固定架构,再投放土袋等,以围堵堤坝缺口,加固堤坝等,消除隐患,从而完成防汛抢险作业。
传统的打桩,一是使用大锤。通常由2-3名操作人员站在钢管桩的底部周围(出险处),用手或其他工具将钢管桩扶正并稳定,由另2-3名打桩者(需站在比钢管桩略高的平台或支架上)轮流使用大锤击打钢管桩的顶部,使其深入以达固定的作用。优点是:方法传统、简单,易于实施;抢险物资(钢管、扣件、铁锤)在钢材市场上较为普遍,易于采购使用。缺点是:在抢险过程中,对作业平台或支架要求较高,且要随着钢管桩的降低而降低。只有稳定的平台或支架,才可以使打桩者发力时,爆发有力,准确高效。
二是使用铁夯等,通常由4-8名操作人员站在钢管桩的底部周围(出险处),其中2-3名操作人员用手或其他工具将钢管桩扶正并稳定,由另2-5名操作人员将铁夯高悬在钢管桩上方,举起、落下数次,通过铁夯击打钢管桩的顶部,使其深入以达固定的作用。优点是:减少了平台或支架的搭设;方法传统、易于操作,方便实施;抢险物资(钢管、扣件、铁锤)在钢材市场上较为普遍,采购使用便利。缺点是:一是铁夯较重(10-30公斤),举起2米以上的高度存在安全隐患,落下时难以掌控平稳;二是下落时,撞击钢管桩的顶部,往往不在铁夯的中心部位,钢管桩受力较差。在抢险过程中,钢管桩周围的铁夯操作人员易受水流湍急,脚下站立不稳等不利因素影响,举起铁夯时,易造成铁夯倾斜或倾覆,以致伤害操作人员。